上海衡鹏企业发展有限公司

新闻资讯

可焊性测试仪有什么用处,一文详解可焊性测试仪原理

2025-08-06

      在电子制造的焊接环节,“可焊性” 是决定产品可靠性的隐形门槛。看似完美的焊点,可能因金属表面氧化、焊料活性不足等问题,在使用中突然失效。可焊性测试仪(又称可焊锡测试仪)正是通过科学量化的方法,提前发现这些潜在风险,成为电子制造质量管控的 “预警系统”。​


可焊性测试仪的核心用处:从源头阻断焊接隐患​
       可焊性测试仪的价值,体现在对焊接全流程的质量把控上,其核心作用可概括为三大方面。​
1. 元器件来料质量筛查​
       电子元器件在存储、运输过程中,引脚或焊盘可能因氧化、污染导致可焊性下降。某手机代工厂曾因采购的一批连接器引脚氧化,导致主板焊接后出现 5% 的虚焊率,返工成本超百万元。可焊锡测试仪能通过标准化测试,在元器件入库前拦截不合格品 —— 例如对 QFP 封装芯片的引脚测试,可快速判定其表面镀层的完整性,避免批量性质量事故。​
2. 焊接工艺参数优化​
       不同焊料、助焊剂与焊接温度的组合,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焊接效果。可焊性测试仪可模拟波峰焊、回流焊等工艺的温度曲线,测试在不同参数下的润湿性能,帮助工程师找到最优工艺窗口。例如在汽车电子的无铅焊接工艺中,通过测试仪发现当温度从 240℃升至 250℃时,焊料润湿力提升 30%,但超过 255℃后引脚氧化速度骤增,从而确定 245-250℃为最佳区间。​
3. 材料兼容性验证​
        新型焊料(如低温锡膏)、无铅镀层(如镍钯金)的应用,需要验证其与传统工艺的兼容性。可焊性测试仪能对比不同材料组合的润湿曲线,判断是否存在 “润湿不良”“缩锡” 等问题。某新能源电池厂商在测试中发现,某种无铅焊锡与铝电极的润湿时间超过 5 秒(标准<2 秒),及时更换焊料配方避免了电池极耳焊接的可靠性风险。​
可焊性测试仪的工作原理:解析 “润湿过程” 的量化密码​
       可焊性测试仪的核心原理是通过测量 “润湿力变化”,将焊接过程中的微观物理化学作用转化为可分析的数字曲线,主流技术基于 “润湿平衡法”。​
1. 测试流程:模拟焊接的关键步骤​
        测试时,设备将样品(如元器件引脚、PCB 焊盘)固定在高精度力学传感器上,按设定速度(0.5-5mm/s)浸入恒温熔融焊锡槽(温度 230-260℃,模拟实际焊接温度)。传感器实时记录样品与   焊锡接触后的力值变化,生成一条 “润湿曲线”—— 曲线横轴为时间,纵轴为力值(负值表示表面张力形成的拉力,正值表示焊料铺展产生的浮力)。​
2. 核心参数:判断可焊性的量化指标​
从润湿曲线中可提取三个关键参数:​
       零交叉时间:力值从负转正的时间(单位:秒),反映焊料开始有效润湿的速度,优质样品通常<1 秒;​
       最大润湿力:曲线峰值的力值(单位:mN),代表焊料铺展的强度,值越大说明结合越牢固;​
       平衡润湿力:力值稳定后的数值,反映焊点长期稳定性,需符合 IPC-J-STD-002 等标准的阈值要求。​
       例如,氧化严重的引脚会出现 “零交叉时间>3 秒”“无正向力值” 等特征,直接判定为可焊性不合格。​
3. 技术变种:适配不同场景的测试方法​
       除基础的润湿平衡法外,测试仪还衍生出多种专项测试模式:​
       焊锡小球法:针对 0.1mm 以下超细引脚,用直径 0.3mm 的焊锡球替代焊锡槽,避免样品被焊料淹没;​
       氮气保护测试:在惰性气体环境中测试,排除空气氧化对无铅焊料的干扰,适用于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;​
       阶梯升温测试:模拟回流焊的多段温度曲线,观察不同温区的润湿变化,优化升温速率。​
       可焊性测试仪的出现,让电子制造从 “经验判断” 走向 “数据驱动”。在 3C 产品、汽车电子、医疗设备等领域,其不仅是质量管控的工具,更是工艺创新的支撑 —— 通过解析润湿曲线背后的物理规律,工程师能不断优化材料选择与工艺参数,推动焊接技术向更高可靠性、更低成本演进。对于追求 “零缺陷” 的电子制造企业而言,理解并应用可焊性测试仪,已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备功课。

       上海衡鹏集团是日本MALCOM可焊性测试仪RHESCA可焊性测试仪在中国的总代理,代理所有型号的设备。保证日本原装进口、现货直发,并且免费提供技术服务支持。想了解更多信息,可扫右侧微信二维码或拨打150-2686-5822,与负责人直接沟通。

TAG: